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典型案例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来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作者: 时间:2024-05-08 浏览:101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团队聚焦“育人内容”“育人主体”“育人空间”三个维度的拓展,实施以“十六字”医护职业精神为核心,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共情思维和同理心有待提升等学情分析,以急危重症护理知识与技能习得为主线,确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为课程思政靶点,构建“思想之旗、天使之美、文化之韵”的课程思政育人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承载思政元素,以“活动”为手段实施思政融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思政目标,形成了“案例三化、活动三段、情感五环”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思政学习培训,借“外脑”引“外智”,通过集体备课、统一专业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提炼和案例选择,聚焦思政的反思性评价、社会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实践,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目前课程团队人卫慕课、智慧职教、护理教学资源库等平台开设《急危重症护理》在线课程为“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育人模式夯实课程基础,并通过疫情背景下基于情感教学理论的思政案例建设与运用》的课题研究,建设了一批思政案例,撰写了思政论文《基于情感教学模式的高职护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课程团队的教学能力得到整体跃升,近5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2个一等奖。

序号

获奖名称

颁发单位和时间

1

《守护生命,爱满夕阳—认知症老人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执委会2018.11

2

《创伤急救与监护》获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能力比一等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执委会2020.12

3

《救在身边-院前急救》获2019年浙江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 2019.08

4

《老年创伤救护》获2020年浙江省教能力比赛一等奖

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 2020.08

5

国家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存共建共享联盟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12

6

战役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三等奖

教育部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20.05

7

浙江省红十字救护师资技能大赛二等奖

浙江省红十字会

2020.09

8

2020年金华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金华市红十字会、金华市总工会2020.08

  1.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课程对接护理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医院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岗位,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各种急救能力以及危重病人的监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基于这样的课程定位,我们设定了思想之旗:聚焦“信念、文化、素养”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深入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关注学生心理感受、体验、感悟和行为表现,设置理想、价值观引领的信念目标,尊重生命、仁心相护的文化目标,临床急救工作态度、思维和规范的素养目标。

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了天使之美:构建“案例、问题、任务”的思政培养载体在案例选择时聚焦“人生选择”“职业理想”等学生关注点,“个人发展”“国家需要”的职业结合点,“使命担当”“责任意识”的情感着力点,建设思政素材库和案例库;串接课前“导与想”、课中“悟与炼”、课后“思与用”三阶段,以案例为载体实施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学习有理想、技能训练有情操的思政目标。

基于专业深厚的文化积淀构建文化之韵:营造“亲近、走近、走进”的思政育人环境传承我校百年护理“上善若水 仁心相护”的专业文化,通过“第一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亲近仁护”,通过仿真医院的“模拟课堂”让学生动手实操“走近仁护”,通过临床护理学院的“床边课堂”让学生走上岗位“走进仁护”,并实施基于“仁心指数”的过程性、综合性和增值性评价。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承载思政元素,以“活动”为手段实施思政融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思政目标,形成了“案例三化、活动三段、情感五环”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一)案例“三化”——思政元素的“因事而化”

1.主题化:本课程五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确定一个思政主题。如急诊救护以“生死时速”为主题,突出医护人员技术要求和责任担当;重症监护模块设立“仁心仁术”主题,强化医者仁心、上善若水的专业文化。

2.人物化:充分结合护理专业的人文特性,在教学中运用“人物”案例,彰显护理课程“人”的意义。传递职业使命时借用“榜样”,凸显责任担当时举例“身边人”,渗透医者仁心时关注“弱势群体”,强化人文关怀时模拟“病人是你”。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课程将社会之需和学生之需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与“战疫”案例结合,让案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思政意义。如用“医生带87岁病人看落日”的案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内涵,体悟平凡微光中的医者仁心。

3.问题化:通过案例层层设疑,从案例表象的专业问题引申到价值、素养层面的争议问题;指向教学目标的重点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和情感转化的拓展问题;面对实际工作情境的两难问题等让学生从兴趣激发自我思考到问题辨析感悟、问题明晰领悟问题解决情感内化。

(二)活动“三段”——教学过程的“顺势而为”

1.课前“导与想”:课前发布真实案例和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开展头脑风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评估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和情感倾向,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课中“与炼”:课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以辩论、解析等活动层层推进案例显性思政元素的渗透;以任务为驱动,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环环相扣实现隐性思政元素在项目实训中的达成。

3.课后“与用”:通过课后的反思作业和学生社团志愿活动,巩固知识技能,开展学习反思,在行动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目标。

(三)情感“五环”——学习行为的“因势利导”

1.知识技能情感的同频互动:课程五大教学模块知识技能点的设计遵循从医院前到医院内,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综合。情感态度领域采用“情感诱发—情感共鸣—情感激励—情感内华—情感转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实现从职业兴趣到职业认同到职业承诺的层层递进,全面渗透大爱无疆、家国情怀的主流思想。

2.从情绪改变到情操形成的情感五环:思政育人要先引起学生外部情绪的变化,然后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学生内部情操的形成,我们设计了导学预练(情感诱发)——激学导练(情感共鸣)——明学演练(情感激励)——验学评练(情感内化)——强学拓练(情感转化),学生实现从经历、感受(职业兴趣)到反应、认同(职业认同),最后达到领悟、内化(职业情感)的思政目标。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一)实施“结果性、社会性、增值性”的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多元化综合评价。考核时关注结果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探索基于个性化指标的增值性评价,促进学以致用和职业情感的形成。

1.结果性指标:包括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及网络平台学习情况,实验报告(视频),课后反思作业、理论测验和操作技能考核。建议采取基于案例情境的操作考核,将护患沟通、关爱患者、时间控制和团队合作等素养指标列入操作评分标准,以此为依据实施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技能考核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大于等于85分为合格,大于等于95分为优秀

2.社会性指标:将学生参与急救普及志愿服务,制作医学科普海报、短视频及微课开展社区宣传等作为加分指标,通过仁心指数APP记录反馈,成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3.个性化指标:另外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同学生增值点不,分别将学生的成绩进步、人文关怀、团队合作、劳动意识等作为增值性评价指标。


(二)校内外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育督导评价:《急危重症护理》是金职院名副其实的“金课”,在课程思政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医院护理教师评价:这是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它通过学生的体验、反应、感悟、内化达到思政目标。

学生评价:《急危重症护理》是我最喜欢的课程,既充满“时间就是生命”的挑战,更能激发对生命、责任的思考。

(三)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与示范辐射

1.在全国护理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标准化课程后,使用人数达41587人,被101家院校引用建SPOC

2.课程思政案例视频《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和护士的职业使命和素养》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网上发布。

3.分享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线上学习者达上万人。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教法创新:探索形成基于情感教学理论的医护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新路径

以思政案例为载体,基于情感教学理论,以立德树人为本,贯穿思政“五度”(政治的高度、文化的厚度、科学的尺度、创新的力度与情感的温度),形成医护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新路径。以案例为载体融合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让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情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感悟到医者仁心的内涵,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情操;组织开展社区医学科普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使劳动素养的形成有情怀。

(二)课型创新:探索实施基于内容、方法、活动差异的课程思政多元化“小课型”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的“大课型”基础上,针对课程思政融入的载体、活动、手段以及教学阶段等的不同,创新性地探索基于内容、方法、活动差异的课程思政“小课型”,如基于案例问题辨析、解析、明晰的在线观点“辩论课型”,基于案例任务预练、导练、演练的线下职业“浸润课型”;思政主题化研讨的“思辨课型”,思想践行、行动导向的“活动课型”;人物专访、正能量传递的“空中课堂”,微课微视频展示、热点剖析的“现象课堂”等等,以课堂形态的鲜活性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危重症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监测这一教学任务时,围绕职业情怀和思政目标选择带有思政属性的案例载体,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思政主题研讨的“思辨课”,如从案例中引申出“你看的是病还是人”的主题思辨,以辨引思,以思达明。




并在专业教学中通过人物专访、正能量传递的“空中课”,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课后带领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后,通过组建养老服务、急救培训、母婴照护、健康咨询等服务队,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课堂,通过反思引导强化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