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典型案例
《基础护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来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作者: 时间:2024-05-19 浏览:26


一、课程基本情况

《基础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护生学习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的奠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护理学、护理专业,掌握护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原理,并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关爱和照顾患者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以案例为载体,以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置了走进护理、门诊护理、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五个教学模块

授课对象为医学院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授课对象均为90后、甚至00后,许多学生在报考护理专业时主要考虑容易就业,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取向,在校就读时矛盾不突出,实习阶段遇到繁忙、辛苦时往往会出现困惑、迷茫的情绪,甚至否定护理职业、毕业时选择改行。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最终实现课堂育人、立德树人是护理教育者需要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医护职业精神为核心,传承我校“上善若水、仁心相护”的专业文化,对接社会需求和岗位标准,根据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等学情,制定了“三动合一”的育人目标。

1.创设“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动手”目标

以“过程性、综合性、增值性”评价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遵循护士的职业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仪容,同时具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2.深化“临床案例教学”, 实现“动脑”目标

以临床案例为载体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及时发现问题,作出综合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3.聚焦“信念文化素养”,实现“动心”目标

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关注学生心理感受、体验、感悟和行为表现,设置理想、价值观引领的信念目标,尊重生命、仁心相护的文化目标,临床护理工作态度、思维和规范的素养目标,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诚实的品格和慎独的修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课程以“上善若水、仁心相护”的专业文化为引领,通过榜样力量、案例警示、人文渗透、护理劳作等途径,实现育人和知识技能的融合。

1.专业教师率先垂范,以德育人    

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深的专业学识厚重的护理人文素养,将会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

2.专业知识嵌入人文,以文塑

在教学过程中嵌入情感元素,如通过身边的“南丁格尔”陆月林、逆行校友故事分享,实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道德传递。

3.技能操作渗透关爱,以善教人    

实践教学中,通过“再造护理操作流程、更新护理考评标准、创建以人为本的考核方法”,实现人文关怀的全程渗透,不露痕迹地传递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

4.专业理论融入案例,以案警人    

以临床护理案例为载体,通过尽责之喜与失责之憾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自觉践行护理行业操作规范。

5.课程教学植入劳作,以行导人     

结合技能为主的课程特点,通过学习之初包干实训室卫生、技能阶段协助做好实训物品的准备及整理、课程后期的课间见习等实现从护工、护士助理到准护士的三护递进策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协作及服务意识。















表:教学内容概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方法

序号

教学内容概述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教学方法

1

走进护理

--护理发展史

--护士的素质与行为规范

1.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事业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远大的职业理想

2.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整洁大方的仪表、端庄稳重的举止

1.观看影片:《南丁格尔》

2.演讲比赛: “我心中的白衣天使”

3.职业礼仪训练与展示

2

门诊护理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门急诊病人接待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标本采集

--急诊护理技术

1.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塑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理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内涵,体悟平凡微光中的医者仁心

4.培养敏锐的观察及判断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5.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1.观看影片:《抗疫故事》

2.故事分享: “白衣执甲、逆行天使”战“疫”故事;医生带87岁病人看落日;

3.新闻事件:某医院违反“一人一针一抛弃“原则致感染艾滋事件;

4.课间见习:参观医院就医体验

5.情境模拟:入院护理急救演练与反思

6.志愿活动: “导医服务”  “助力抗疫” “实训小管家”

3

入院护理

--运送患者

--铺床技术

--卧位与安全

--医疗文件的书写

1.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2.训练正确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劳动素养

1.平台案例讨论:如老年患者首就诊,精心护理建关系;医生患者有误会,化解尴尬有妙招

2.课内案例讨论:如床档的罪与责一字之差引悲剧

3.临床见习:医嘱处理

4.志愿活动:“实训室小管家”

4

住院护理

--生活护理

--用药护理

--输血护理

--冷热疗法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

2.理解临床护理工作认真严谨、恪守慎独、尊重保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同理心、创新意识;

4.内化仁心与仁术并举的意义

1.平台案例讨论:如运动损伤后应该是冷敷还是热敷?为什么?

2.案例警示:鼻饲方法不当致老郭窒息事件;护士忘解止血带,婴儿手臂或截肢;

3.角色扮演:如:真人头发护理、口腔护理,真人灌肠、注射体验

4.平台讨论与反思

1)创设选择陷阱,如果你是患者,选择技术能手小李还是最美护士小王?

2)观看“这个护士的演讲火了”视频,引导价值讨论

5.志愿活动:“关爱长者” “无偿献血宣传与实践”“实训小管家”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1. 运用数据分析,实施基于“三仁指数”的动态化多维度考评

依托省在线开放课程及智慧职教MOOC平台,基于数据化信息,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师、学生、专家全参与的动态化考评,实时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强化过程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统计每一位学生各维度进步产生的“增值幅度曲线”,给予增值分,探索增值评价。师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计划,实现评价结果的“助学助教”。












(二)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与实践力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性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护生的整体临床思维及岗位适应能力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教学满意度高,近2个学期教学团队学生测评得分均值为94.87(满分95);执业护士考试的通过率近5年均维持在98%以上;近五年荣获国家级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1+X老年照护考证,通过率高,并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

混合式教学有效降低了教师工作负荷,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了团队教学能力,近5年团队教师荣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

(三)混合式情境教学引领护理专业课改,课程得到广泛应用

本课程在省平台建课后,共享高校15所,使用人数为10852人,课程访问量达110198人次。在常态化疫情,依托本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辅助线上直播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摆脱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困境。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 打造新理念、新载体、新手段、新形态的“四新”课堂

紧扣护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高尚职业精神“三维并重”的教学目标,对接护士执业标准、“1+X”技能等级标准,引入临床典型案例、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根据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需要,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重构,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采用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方法;配套建设并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在线开放课程,更好适应“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构建 “三动三结合三仁”的医护类课程思政新模式

以动手、动脑、动心 “三动”为目标,制定教育教学“三结合”协同举措,即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全过程渗透以“上善若水”为特质的人文素质养成;行为管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全方位强化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和学业评价相结合,全领域注重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实施“三仁”递进培养,第一阶段以义工形式开展康养机构的社会实践,形成服务理念,培养“仁心”;第二阶段以仿真实训形式锻炼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仁术”;第三阶段以课间见习形式参与岗位体验,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培养“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