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近5年来教学团队以习总书记提出的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为核心。以知识与技能习得为主线,确立“原创为荣、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的课程思政理念,面向20级、21级的学生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策略,并开展相关的研究。
1.聚焦“文化自觉”,课程建设成标杆。加强本土文化的学习,积极引入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审美范式综合性的自觉自愿的艺术修正,课程成为浙江省在线开放MOOC课程,《VI设计》教材为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2.强化“原创为荣”,课程改革成范例。课程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在学中做、做中学,增强工作责任意识、职业意识,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自我反省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改革成果推进了学院各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进度,发表课程改革论文4篇。
3.营造“多元协同”,思政育人成体系。将思政育人过程分为课外实践、工作室和社团活动三个层级,开展了创新竞赛、创意沙龙、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及项目设计,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近五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100人进入工作室,参与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6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项。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一)整体设计
课程以培养具有知行合一价值观的VI设计工作者为目标,课程系统融入“中国元素”在中国品牌中的体现,积极引入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设计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天人合一”相结合,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新理念;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增强工作责任意识、职业意识,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自我反省和社会责任感。依托工作室和学生社团,开展创新竞赛、创意沙龙、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及项目设计,最终培养学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设计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人文关怀。
图1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图
(二)思政融入点
通过线上课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品牌”,通过资源中库的案例解析让学生“走近品牌”,通过线下的项目实践让学生“创建品牌”。将“设计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串接课前“导析”、课中“释炼”、课后“拓学”三阶段,帮助学生完成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自我创建。实施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内化,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发现美——课前“导析”:课前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找国内知名品牌、案例或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学生线上学习、讨论与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理论授课转化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理解美——课中“释炼”:课中以线下项目问题为导向,以展示解析等方式推进案例显性思政元素的渗透;以任务为驱动,成果展示等环环相扣实现隐性思政元素在完成项目实践中的达成。
3.创造美——课后“拓学”:通过课外的设计竞赛、形象设计、社会服务等项目实践,以及学生社团志愿活动,巩固知识技能,开展学习反思,在实践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目标。不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成为文化自信的主人。
图2 教学策略示意图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课程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特点,对设计创意的范围、项目任务、设计类别进行归纳,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项目。挖掘、整理思政教育点,确定本课程的基本路径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知识传授中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爱国、责任、法制、传承创新、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不同教学任务中,采用“前期分析-定期讲评-后期总结”方式实施。
1.前期分析:结合各知识点的侧重,引导学生查找国内知名品牌、设计师的案例或相关的资料、图片等,结合分析,将理论授课转化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
2.定期讲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择项目实践课题,学生公开展示,教师点评及学生互评每位同学的作业练习,重点考察作品创意、文化传承、设计规范等,同时学生间得到交流。使学生明白品牌设计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强化了创新意识,成为项目实践的主体,成为实践动手的主人。
3.后期总结:课程结束后,做相对应的后期总结,梳理课程内容的学习,巩固已学知识,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感悟到了工匠精神在技艺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不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成为文化自信的主人。
序号 | 教学内容概述 |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教学方法 |
1 | 方案构思—探讨什么是CIS设计,了解中国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们思考整体策划设计方案。 |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货品牌及创意的学习兴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 案例分析法 |
2 | 设计方案—对VI设计内容的梳理,突出设计方案,明确设计内容。 | 品牌不是“天生”就存在,而是在许多设计师共同推动下,才逐渐成形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市场调研法 |
3 | 基础系统设计与制作—整体设计基础系统,了解文化在标志的运用及标准化制作的规范。 | 鼓励同学们保持前辈设计师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团队协作精神,法律意识,创作出满足真实需要的设计作品。 | 项目实践法 |
4 | 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依据整体设计的要求及规范,设计出既有文化内涵、人文关怀有符合法律规范的作品。 | ||
5 | 编制VI手册—重点合理安排设计内容,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定和方法。 | 对比优秀的VI手册,讨论了设计师对于设计责任和设计职业等的态度,培养同学的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设计师素养。 | 案例分析法 项目实践法 |
6 | 展示与评价—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给大家。 | 要求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用设计伦理思想观念培育学生追求卓越、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 | 分组研讨法 |
教学在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掌握、素养提升三方面成效明显,很好地完成“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标。如“学院20周年院庆标志设计设计项目”,就是用“什么是院庆标志—怎样设计院庆标志—创意点及设计手法的运用—表现院庆标志。”来推进教学过程的。
图 3 任务的教学实施图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1.受益学生:项目化、案例式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设计作品体现出设计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人文关怀。受益对象为 2020-2021 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平均每年级200人。课程有效支撑了学生掌握核心职业能力,2020年至今,学生获得省级竞赛荣誉69项,参与工作室项目30多项。
2.立体化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教材——除了纸质教材外,还有多媒体电子教材;学习环境除了工作室,还有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设计参赛、设计资源等。出版了与课程匹配的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资源库建设子项目课程。
3.课程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工作室运行机制,并推广到其他专业教学中。同时也得到了省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探索形成了基于项目的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范式。课程以典型思政案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本,将传承与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等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形成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新路径。以案例为载体融合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让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情感;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向优秀文化、设计大师学习,增强爱国情怀、工作责任和职业意识;通过课外实践、工作室和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传承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完成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自我创建。
二、打造了以课堂、工作室、社团的多元联动培养生态。课堂实践三“美”的项目教学模式,将“设计与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创新、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为补充。工作室以项目与产业对接,在新技术新工艺下,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的方法,通过传承与创新实践,逐步达到近乎技的道境。社团以活动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进行全面系统渗透。
案例:标志设计教学过程(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优秀案例解读(发现美)—怎样挖掘元素(理解美)—设计手法的运用—表现标志(表现美))
1.课前(MOOC 课堂)
教师通过《VI设计》省在线课程课堂,发布学习任务,布置微课、课件、电子教材等资源学习,并要求学生收集案例(优秀国内标志),通过对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线上记录检查,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课中(对话课堂)
案例导学
以“中国联通”等优秀标志为例,提出传统元素融入标志设计观点:①借鉴和提取传统符号的形;②沿用和拓展传统符号的意;③传承与把握传统符号的势。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自我创建。
①借鉴和提取传统符号的形:如张雪父设计的“永久牌”自行车的标志,巧用“永久”两字“合”成自行车外形,构思巧妙,民族性强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标志,以篆体“北大” 两字上下并置,结构紧凑、统一。标志形似瓦当,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这种“合文”构思的应用,体现了标志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别于其他符号的独特设计。
国内著名设计师陈汉民先生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该标志以古钱币与汉字“人”字形象为造型元素,对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铲钱”的具象图形加以抽象升华,三个抽象的古币形向心构成 “人”字形,彰显一种扩张的动感和稳定发展的态势,三人为众即有了“人民”意味,表达了中国人民银行以人为本的基本属性,并突显出所具有的凝聚力、严谨性与权威性。
永久自行车的标志图 北京大学的标志图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
②.沿用和拓展传统符号的意:如国内著名设计师陈汉民先生设计的麒麟饭店标志,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奇动物,被视为仁兽、瑞兽,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与饭店定位对接,来表达高贵品质、和睦、事业昌隆之意,意大于形。中国联通公司标志设计思想源于“盘长”的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寓意,寓意公司永远与用户心连心的服务宗旨,流畅线条有处处顺畅、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流传的吉祥之气。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标志,拓展、变化了“盘长”图形,构成四方连接的格局,有着永恒长久的互相交流、沟通、合作的寓意。
中国联通公司标志中国广州亚运会会徽图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标志图
③.传承与把握传统符号的势:如上海美术馆标志没有直接借用传统造型,而是运用书法“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线条,这种最能承载中国美术特征的表现形式,勾勒出三十年代英式风格的建筑轮廓,既有强烈的识别特征,又有深刻的美学内涵。浙江美术馆的标志以英文首字母“Z、A、M”为创意元素,结合美术馆建筑主体特征,也运用毛笔书法笔触的形式语言,塑造出简洁生动的视觉符号。标志彰显浙江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气息,意蕴悠远。
上海美术馆标志图 浙江美术馆标志图
难点释疑:重点讲解设计切入的创意点、标志分类与设计表现技法、设计注意要点、标志构造等教学难点和疑点,为项目设计打下基础。并让学生明白原创的重要性,树立以“原创为荣,抄袭为耻”的设计观和学习观。
项目实践:学生依据项目设计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构思创意及绘制草图、汇报设计和教师点评,课后依据修改意见完成设计。其中要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融入、设计规范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设计作品能体现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及符合法律规范。
3.课后(工作室的第二课堂)
学生可以带着课堂内布置的作业、疑难问题在老师工作室进行深化、答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