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旅游文化》为旅游学院平台课程,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大一新生。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中蕴含的爱党爱国、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宋韵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将“善思、乐活、公道、技精、团结、科学”的思政目标从职场带入课堂。课程负责人积极探寻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通过现代学徒制与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思政情感的渲染,获得多个厅局级课题立项。课程负责人三次获得校“十佳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主讲课程获校示范课堂、四新活课堂、五个一百等建设项目;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融合,指导学生获省乡村振兴大赛金奖2项,省挑战杯红色专项赛百优团队,省导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世界旅游案例研究大赛(GTTP)一等奖1项。团队成员主持的课程曾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思政微课二等奖、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思政融入能力卓越。成员曾获省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校十佳教师、学生最喜爱老师等荣誉,教学能力优异。
表:负责人近年来发表的论文
表:项目负责人相关课题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课程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有力支撑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通古今、智慧游天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价值目标:通过各模块课程教学,培养审慎求是的职业操守、美好生活的职业理想、钻坚研微的工匠精神、东方古典的美学修养、九州共贯的团结精神、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与审美风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能力目标: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能够将旅游文化知识应用到导游讲解、线路设计、旅游营销与企业管理各领域,能够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对旅游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六大模块知识并知其所以然,深入理解物质表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核,帮助学生自明华夏文化,知其源、理其程、明其向。
从知识了解、熟悉,到知识运用与创新,再到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本课程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高度统一,有效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表1: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方法
序号 | 教学内容概述 |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思政内化方法 |
1 | 游文博场馆“熟历史文化” 主要内容:历史脉络、文史哲思、科技医学、绘画书法 | 审慎求是 的职业操守 | 赏行言思创 赏绘画书法、游文博场馆 言历史脉络、思唯物史观 创旅游活动 |
2 | 吃美食佳酿“品饮食文化” 主要内容:饮食文化、八大菜系、六大茶类、三大酒类 | 美好生活 的职业理想 | 赏行言思创 赏八大菜系、吃美食佳酿 言饮食文化、思美好生活 创茶饮品牌 |
3 | 购工艺美术“悟工匠文化” 主要内容:陶瓷锦绣、雕刻艺术、文房四宝 | 钻坚研微 的工匠精神 | 赏行言思创 赏美物美器、购工艺美术 言以物载道、思工匠精神 创传承之法 |
4 | 赏古代建筑“感建筑文化” 主要内容: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园林民居、塔桥长城 | 东方古典 的美学修养 | 赏行言思创 赏古代建筑、走园林小径 言建筑技艺、思东方审美 创研学课程 |
5 | 游民族村寨“知民俗文化” 主要内容:汉民族风俗、北方少数民族风俗、中南少数民族风俗、西南少数民族风俗、服饰风俗 | 的团结精神 | 赏行言思创 赏民族村寨、穿民族服饰 言民族风俗、思民族团结 创非遗故事 |
6 | 进庙宇观堂“明宗教文化” 主要内容: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共产主义 的科学信仰 | 赏行言思创 赏宝相庄严、进庙宇观堂 言宗教历史、思宗教本质 创礼佛线路 |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一)内容“三有”——“自然拥有”的思政元素
有景:在专题选取时以景点为载体,将自然拥有思政元素的景点带入课堂,如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陈望道故居、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施光南故居等。
有情: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文人、书法家、绘画家走进课堂,如绘就“千里江山图”的绘画天才王希孟,悲怆泪下做“祭侄文稿”的书法家颜真卿等,用鲜活人物及其品德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
有趣:构建可赏、可品、可玩的有趣课堂,诗书茶画、焚香插花等,让学生体悟古人的凝练节制、意境深远、中和泰和的生活情趣。将文旅产品带给人们美好生活的职业理想融入职业生涯发展。
(二)政“五法”——“赏行言思创”内化于心
本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包括“赏行言思创”五法,由表及里、交融往复:“赏”是指通过工艺美术、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力;“行”是指通过品酒品茶、汉服体验等体验性学习深入感受中华文化;“言”是指将所思所学通过导游讲解、视频直播等年轻表达实现文化传播;“思”是指通过头脑风暴、反思作业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创”是指通过线路文创、策划竞赛等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三)活动“三段”——“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
课前“导与学”:课前布置作业、发布视频、提前学习,探查学生兴趣爱好与审美偏好。课中“测与教”:课中通过学生汇报展示或知识测验,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查漏补缺补充学生知识盲区、文化解析层层推进思政元素的渗透。课后“思与创”:以乡村、场馆、景点等实践基地为载体进行思考体悟和创新性运用,通过各类赛事真题真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四、课程评价与成效
学生访谈调查,掌握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系统分析《旅游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专题研讨改进。依据中央和教育部课程思政文件与要求,检索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与课程组研究探讨,不断改进优化《旅游文化》思政融入方式。课程实施与推广。通过督导听课、学生访谈、团队研讨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在其他院校的同类课程进行实践,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旅游文化》思政教学的有关理论和经验。
本团队打造的《旅游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已连续开课四期,累计选课4879人,辐射69所学校,累计访问213344人次,形成教学视频486分钟,课程教案45份,思政案例56个,课程题库1076题,各类网络学习资源137个,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图: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旅游文化》课程数据与微课
督导评价:《旅游文化》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行业评价:这是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它通过学生的体验、反应、感悟、内化达到思政目标。
学生评价:《旅游文化》是我最喜欢的课程,课程有趣、生动,让我喜欢上旅游行业,也更加了解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图:《旅游文化》部分学生评价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二课堂、以文化人
本课程依托“线上下同频、校内外同步”整合校内外思政元素,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旅游文化产品无缝对接到课程中,以案例库、视频库、测试库、作业库、实践库“五库”为思政载体,课程通过深挖金华红色文化,为施复亮故居、施光南音乐主题馆、艾青故里、雷烨故居等撰写导游词并培训讲解员,让他们讲好党史故事;通过乡村振兴大赛让学生真题真做,破解乡村文旅发展难题,运用文旅智慧促进共同富裕。让学生在游历、手作、欣赏、探究中感悟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内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以文化人,最终形成“内容三有、思政五法、活动三段”的课程思政模式。
2.旅游文化“最强大脑”课程思政评价创新
改变以往《旅游文化》课程以知识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形成“旅游文化最强大脑”全过程学习评价体系,涵盖思政脑、知识脑、讲解脑、创新脑四方面评价,兼顾知识默会的初阶能力评价、专题讲解的中阶能力评价、文创线路创意的高阶能力评价,形成全过程、增值性、又红又专的评价体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持久的力量。《旅游文化》课程通过“赏行言思创”五法实现体验式教学,使得思政融入如盐在水、自然融入,实现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的一以贯之。